“Retina”重定向至此。关于脊椎动物和一些头足纲动物眼球玻璃体后部的一层非常薄的感光细胞层,请见“视网膜”。
iPhone14ProMax 超视网膜 XDR显示屏
视网膜显示屏(英语:Retina Display)是一种由苹果公司设计和委托制造的显示屏幕,具备足够高像素密度而使得人体肉眼无法分辨其中单独像素点的液晶屏幕,最初采用该种屏幕的产品iPhone 4由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于WWDC2010发布,其屏幕分辨率为640×960(每英寸像素数326ppi)。这种分辨率在正常观看距离下足以使人肉眼无法分辨其中的单独像素。[1]如今苹果正逐步将其推广到全线产品之上,同时随着技术的提升,苹果也推出了视网膜高清与Super 视网膜等不同规格的视网膜高分辨率屏幕。
特点及规格[编辑]
这种屏幕通常带有IPS技术,具备视野大、漏光少、色域广、色彩还原准确的特点,具有极佳的观赏效果。它现在被应用在以下产品上:
设备
屏幕类型
屏幕尺寸(英寸)
分辨率
每英寸像素数(PPI)
长宽比
Apple Watch 38mm
AMOLED
1.496
272×340
290
4:5
Apple Watch 42mm
1.654
312×390
302
iPhone 4, 4S, iPod touch(4th-Gen)
多点触控 IPS (LTPS)
3.5
960x640
326
3:2
iPhone 5, 5c, 5s,iPod touch(5th-Gen), iPod touch(6th-Gen), iPhone SE
多点触控 IPS (LTPS, in-cell)
4.0
1136x640
7.1:4
iPhone 6, iPhone 6S, iPhone 7, iPhone 8,IPhone SE (第二代)
LTPS IPS on-cell
4.7
1334x750
667:375
iPhone 6 Plus, iPhone 6S Plus, iPhone 7 Plus, iPhone 8 Plus
5.5
1920x1080
401
16:9
iPhone X
OLED
5.8
2436x1125
458
812:375
iPhone XS, iPhone 11 Pro
iPhone XS Max, iPhone 11 Pro Max
6.5
2688x1242
iPhone XR, iPhone 11
Liquid 视网膜 IPS LCD
6.06
1792x828
326
19.5:9
iPad mini 2, 3, 4
多点触控a-Si IPS
7.9
2048x1536
4:3
IPad 3, IPad 4, Air, Air 2, iPad Pro, iPad (2017)
iPad(2018)
多点触控IGZO IPS
9.7
2048x1536
264
iPad Pro
12.9
2732×2048
683:512
iPad Air 3
10.5
2224×1668
MacBook (视网膜显示屏)
IPS
12
2304×1440
226
16:10
Macbook Pro[锚点失效] (3rd-Gen;4th-Gen) (13")
13.3
2560x1600
227
MacBook Air (视网膜) (13")
2560 ×1600
Macbook Pro[锚点失效] (3rd-Gen;4th-Gen) (15")
15.4
2880x1800
220
iMac with 视网膜 4K display (21.5")
Oxide TFT, IPS
21.5
4096×2304
219
16:9
iMac with 视网膜 5K display (27")
27
5120x2880
218
Pro Display XDR
IPS(TFT)
32
6016 x 3384
理论依据[编辑]
第三代iPad[2]发布会上,苹果给出了视网膜设计标准的公式:
a
=
2
arctan
(
h
2
d
)
{\displaystyle a=2\arctan \left({\frac {h}{2d}}\right)}
其中
a
{\displaystyle a}
代表人眼视角,
h
{\displaystyle h}
代表像素间距,
d
{\displaystyle d}
代表肉眼与屏幕的距离。符合以上条件的屏幕可以使肉眼看不见单个物理像素点。这样的IPS屏幕就可被苹果称作“视网膜显示屏”。将通常使用距离及正常眼能区分屏幕上两点的最小视角约为1’代入上公式可知:移动电话显示器的像素密度达到或高于300ppi就不会再出现颗粒感;手持平板类电器显示器的像素密度达到或高于260ppi就不会再出现颗粒感,而苹果笔记本电脑的视网膜显示器像素密度只要超过200ppi就无法区分出单独的像素。
工作方式[编辑]
以MacBook Pro with 视网膜 Display[3]为例,工作时显卡渲染出2880x1800个像素,其中每四个像素一组,输出原来屏幕的一个像素显示的大小区域内的图像。这样一来,用户所看到的图标与文字的大小与原来的1440x900分辨率显示屏相同,但精细度是原来的4倍,但对于特殊元素,如影片与图像,则以一个图片像素对应一个屏幕像素的方式显示。故不会产生Windows中分辨率提升使屏幕文字与图像变小,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这样在设计软件时只需将所有的UI元素的精细度都提高到原来的4倍就可以既保持了观看舒适度,又提高了显示效果。关于iOS设备,也由四个像素代替原来一个像素,透过下图对比就可以较明显地观察到这种关系。
iPhone 3GS
iPhone 4
缺陷分析[编辑]
软件技术[编辑]
在iPhone的视网膜显示屏刚问世时,支持视网膜显示屏的软件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2010年刚发布iPhone 4时,尽管App Store中并没有大量支持视网膜的应用,但由于iPhone的屏幕宽高比并没有改变,仅需将图像文件增加到原有的4倍大小即可。因此大多数软件开发者迅速更新了自己的软件来支持iPhone 4,软件技术日渐成熟。但当时因为还有普通屏幕的iPhone在贩售,所以一款软件要同时支持两种屏幕,导致软件包较大。而目前,随着iPhone 3GS的退市,市面上所有在售的iPhone均配备了视网膜显示屏,App Store中大部分应用均只支持视网膜显示屏,软件包的大小较之前小了一些。对于iPhone 5,因为Xcode中具备了应用自动排版的功能,所以尽管iPhone 5的屏幕变大了(仅高度由115.2毫米变为123.8毫米,宽度不变),但App Store上的软件都能很容易地重新编排来适应iPhone 5。iPad with 视网膜 Display问世以后,由于开发者早已了解视网膜显示屏的运作方式,因此早有准备,并没有软件上的问题[来源请求]。Macbook Pro With 视网膜 Display也如此,第三方软件公司推出软件更新只是时间问题。
硬件技术[编辑]
在2012年推出15英寸MacBook Pro with 视网膜 Display后,由于个别面版的缺陷,一些用户反映电脑的显示屏出现了残影和抖动,使得使用受到影响。理论上所有的液晶萤幕或多或少都会有残影现象发生,不过有个别用户指出他们的电脑需要五分钟才能让萤幕残影消失,对于一台专业产品来说,那些用户无法接受。[4]苹果亦会为这些用户提供产品更换服务。
用户体验[编辑]
苹果在一些开发者文档中提到,线宽对于用户界面设计尤其的重要,因为线宽定义了图形物体的边缘。如果用户界面的边缘变得模糊,那么整个用户界面设计就会非常失败。苹果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为图形用户界面物体创造多个属性,比如图标或者鼠标指针。将这些属性和相关的数值保存在另一个文件中。[来源请求]这样当屏幕的分辨率改变时,系统会自动读取相应的数值,确保用户界面元素在任何分辨率下看起来都很完美。苹果的操作系统可以根据分辨率的不同自动为图形界面元素计算出最佳的数值。例如当显示器的分辨率介于界面设计师支持的两种分辨率之间,那么操作系统的渲染引擎会根据这两种数值自动计算出最适合的数值。
备注和参考文献[编辑]
^ Apple中國:iPhone 4 - 視頻通話、多任務處理、HD 高清視頻以及更多. [201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5).
^ Apple香港:iPad的Retina-Display.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 Apple台灣:MacBook Pro的Retina-Display.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7).
^ 该屏幕有两个主要供应商:LG Display和Samsung。一些用户指出,出现问题的均为LG Display的屏幕,Samsung屏幕没有发现该问题。
查论编苹果公司产品硬件
iPhone
Apple TV
Apple Watch
AirPods
Pro
Max
Beats Electronics
Beats Pill(英语:Beats Pill)
HomePod (mini)
Apple芯片
Vision Pro
Mac
iMac
iMac Pro
MacBook
Mac Mini
Mac Pro
Mac Studio
iPod
Classic
Nano
Shuffle
Touch
iPad
Mini
Air
Pro
配件(英语:List of iPad accessories)
参见
iOS和iPadOS设备列表
软件
Classic Mac OS
ClarisWorks/AppleWorks(英语:AppleWorks)
HyperCard
Darwin
macOS
版本历史
Server
iOS
版本历史
watchOS
tvOS
audioOS
iPadOS
visionOS
CarPlay车载
HomeKit
Core Foundation(英语:Core Foundation)
开发工具
FileMaker
Bento(英语:Bento (database))
Final Cut Pro X(英语:Final Cut Pro X)
Compressor(英语:Compressor (software))
Motion(英语:Motion (software))
Logic Pro
MainStage(英语:MainStage (software))
库乐队
iMovie
iTunes (仅Windows)
Music
TV
播客
iWork
Keynote
Numbers
Pages
QuickTime
Shazam
Siri
Dark Sky 天气
教育
At Ease(英语:At Ease)
Classroom(英语:Classroom (Apple))
Schoolwork(英语:Schoolwork (Apple))
服务账户及云端
Apple ID
iCloud
Apple One
安全机制
触控ID
面容ID
商店
App Store
iOS
macOS
tvOS
Apple Store
Apple Books Store
iTunes Store
媒体
Arcade
Game Center
MobileMe
Music
Apple Music 1
iTunes 音乐节/苹果音乐节d
iTunes 广播电台d
新闻
+
Newsstandd
播客
TV
+
原创应用程序列表
频道
生产力
Apple Maps
iWork
金融
Apple Pay
Apple Wallet
Apple Card
健康
Apple Fitness
Apple Health
支持
AppleCare
Apple Specialist
Certifications(英语:Apple certification programs)
Genius Bar
One to One(英语:One to One)
ProCare(英语:ProCare)
开发者
开发者
iAd
TestFlight
WWDC
Apple Special Event(英语:List of Apple Inc. media events)
人物创始人
史蒂夫·乔布斯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罗纳德·韦恩
董事会现任
阿瑟·莱文森(董事长)
蒂姆·库克(CEO)
詹姆斯·A·贝尔(英语:James A. Bell)
阿尔·戈尔
锺彬娴
罗纳德·休格(英语:Ronald Sugar)
鲍勃·伊戈尔
苏珊·瓦格纳
前任
杰里·约克(英语:Jerry York)
米勒德·德雷克斯勒(英语:Millard Drexler)
埃里克·施密特
拉里·埃里森
比尔·坎贝尔
迈克·马库拉
约翰·斯卡利
小埃德加·S·伍拉德(英语:Edgar S. Woolard Jr.)
管理层现任
提姆·库克
埃迪·克尤(英语:Eddy Cue)
克雷格·费德里吉
约翰尼·斯鲁吉
彼得·奥本海默(英语:Peter Oppenheimer)
菲利普·席勒(英语:Phil Schiller)
安吉拉·阿伦茨
前任
罗恩·约翰逊
乔纳森·艾维
约翰·布劳伊特(英语:John Browett)
斯科特·福斯特尔
托尼·法戴尔
马克·佩珀马斯特(英语:Mark Papermaster)
贝特朗·塞尔莱(英语:Bertrand Serlet)
西纳·塔马东(英语:Sina Tamaddon)
阿瓦迪斯·泰瓦尼安
乔恩·鲁宾斯坦
南希·R·海嫩(英语:Nancy R. Heinen)
弗雷德·D·安德森(英语:Fred D. Anderson)
公司子公司
Beats
Braeburn Capital(英语:Braeburn Capital)
FileMaker Inc.(英语:FileMaker Inc.)
量宏科技
苹果影业(英语:Apple Studios)
并购
iTunes
Beats
Emagic
FingerWorks
Intrinsity
Lala
NeXT
Nothing Real
P.A. Semi
Final Cut Pro
Shazam
Siri
EditGrid
相关
历史
广告(英语:Apple Inc. advertising)
1984
不同凡想
买台麦金塔
iPods(英语:iPod advertising)
Product Red
总部
Park
苹果大学
争议
苹果公司与联邦调查局加密争端
iOS应用程序审核
审查
员工组织
分类
主题
共享资源
模板